会计事务人才培养方案

2024-05-23

会计事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会计事务

专业代码:730301

二、入学要求

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学制:3年

学历:中专学历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一线岗位,培养出纳、会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报税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成本费用核算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会计准则、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能胜任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出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3)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4)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5)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6)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社会活动需要的科学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所必备的文化知识、政治理论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并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和熟练 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7)认知会计、财务、理财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基本知识;

(8)掌握中小企业或小规模非营利组织会计工作所需的专业计算技能、统计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及财会软件运用知识;

(9)认知我国经济法律及金融、财政、税收等基础知识;

(10)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2.职业能力

1)熟悉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并能熟练地对中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能对中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准确的会计计量和确认;

2)能把握国家、企业职工薪酬的政策和薪酬的构成内容及发放标准,能准确编制结转职工薪酬计算表,熟悉薪酬发放的业务程序;

3)根据销售客户档案建立客户财务信息档案,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对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根据应收账款的明细账户余额,定期编制应收账款余额核对表,并将该表函寄客户或上门拜访进行核对;

4)能按程序进行材料收发业务操作,填制材料收发凭证,登记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账;

5)能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卡片,会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会计业务处理,会编制固定资产盘点损益表;

6)能进行单位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会登记各类明细账;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1.课程结构:由四部分课程构成:文化基础课、指导科、活动课、专业课。

2.课程体系:

(1)文化课有六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

(2)指导课有一门课程:就业指导。

(3)活动课有三门课程: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活动。

(4)专业课有六门课程: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知识、经济法基础、财政与金融、统计基础知识。

七、教学进度总体安排

11.png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有任课教师1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0%,高级职称30%,中级职称60%。

          会计专业教师配备表

22.png

(二)教学资源

建立严格规范的教材管理制度,设立教材建设管理委员会,配备专人负责。学校要建立教材账目,严格教材采购、出入库手续和费用核算制度,做到账物相符;要保证教学使用,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严禁使用盗版教材。学校图书室购进大量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图书文献及数字资源。

(三)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和课程内容。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重点,尽可能创造条件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现场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切实做到课堂—职场零距离。

(四)教学评价

1.课程考核与评价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加强学生考试方法的改革。

采用教学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近年来在考试中,试行对学生考核不以“一卷”定论的考核方式,即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导检查,对学生从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任务的完成等多方面进行考评。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强化综合能力考核。

2.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

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校外实习成绩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分别通过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完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6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4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40%,学校占2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30%,学校占10%。

(五)质量管理

教务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期初、期中、期末三个环节进行考核评定管理。

    教务科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原则上,每位老师每个学期至少听2人课,不一定集中时间听课,可以随堂、随人听课。  

    由教务科组织安排,主要以随堂听课方式,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每位督导组成员每学期至少听8人次的课。

    由校级质量监控小组组织,主要以随堂听课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每位校级督导组成员对每个教师至少听2次课。

   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由教务科负责组织全体学生对上学期本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每个班参与评价的学生总数不得少于教学班级总人数的80%。

校级督导组根据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和学校督导评价结果,对各本专业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反馈。

九、毕业要求

1.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各学科成绩达到良以上。

2.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初级及以上技能证书等相关行业证书(其中之一)。

3.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合格。